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尸羅波羅蜜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慈愍眾生故,為度眾生故,亦知戒實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將來令人至佛道,如是名為得無上佛道戒。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貴而無智則為衰,智而憍慢亦為衰,
持戒之人而毀戒,今世後世一切衰!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大惡病中,戒為良藥;
大恐怖中,戒為守護;
死闇冥中,戒為明燈;
於惡道中,戒為橋樑;
死海水中,戒為大船。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
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持戒之人,命欲終時其心安樂,無疑、無悔;若生天上、若在人中,常得長壽;是為得道因緣,乃至得佛,住壽無量。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殺生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者、眾生憎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者、眾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時心怖,覺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墮泥梨中;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一切諸眾生,衣食以自活;若奪若劫取,是名劫奪命。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不與取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物主常瞋;二者、重疑;三者、非行時,不籌量;四者、朋黨惡人,遠離賢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於官;七者、財物沒入;八者、種貧窮業因緣;九者、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失。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邪婬者,若女人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兒子、世間法、王法守護,若犯者,是名邪婬。若有雖不守護,以法為守;云何法守?一切出家女人,在家受一日戒,是名法守。若以力,若以財,若誑誘;若自有妻受戒、有娠、乳兒、非道,如是犯者,名為邪婬。如是種種乃至以華鬘與婬女為要,如是犯者,名為邪婬。如是種種不作,名為不邪婬。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夫妻之情,異身同體,奪他所愛,破其本心,是名為賊。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邪婬有十罪:一者、常為所婬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婦不穆,常共鬪諍;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愛憙;八者、種怨家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女人,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觀知實語,其利甚廣,實語之利,自從己出,甚為易得,是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居家、出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實語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應呵而讚,應讚而呵;口集諸惡,終不見樂!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口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語議,常不參豫;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勅,人不承用;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常被誹謗。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現世財物虛竭,何以故?人飲酒醉,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二者、眾病之門;三者、鬪諍之本;四者、裸露無恥;五者、醜名惡聲,人所不敬;六者、覆沒智慧;七者、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盡向人說;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辦;十者、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十一者、身力轉少;十二者、身色壞;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門;十六者、不敬婆羅門;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怳惚無所別故;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黨惡人;二十二者、踈遠賢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無慚、無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縱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者、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棄捨善法;三十一者、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遠離涅槃;三十三者、種狂癡因緣;三十四者、身壞命終,墮惡道泥梨中;三十五者、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酒失覺知相,身色濁而惡,智心動而亂,慚愧已被劫。
失念增瞋心,失歡毀宗族;如是雖名飲,實為飲死毒。
不應瞋而瞋,不應笑而笑,不應哭而哭,不應打而打,
不應語而語,與狂人無異;奪諸善功德,知愧者不飲。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諸善法中,實為最大;若說實語,四種正語皆已攝得。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持戒為八正道初門,入道初門,必至涅槃。

《大智度論卷第十三》

菩薩以大悲心持戒,得至佛道,是名尸羅波羅蜜。菩薩持戒,能生六波羅蜜,是則名為尸羅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戒為利刀,忍為持身,若忍心不固,戒亦傷人。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是為持戒能令諸結使羸。諸結使羸,禪定易得。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持戒之人,觀此戒相從何而有,知從眾罪而生;若無眾罪,則亦無戒。戒相如是,從因緣有,何故生著?譬如蓮華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淨;以是悟心,不令生著,是為持戒生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十四》

行者先持戒清淨,令心不悔故,易受觀法,能破婬欲諸煩惱賊。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一》

持戒者安樂,身心不熱惱,臥安覺亦安,名聲亦遠聞。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所謂持戒清淨故心不悔,心不悔故生法歡喜,法歡喜故身心快樂,身心快樂故能攝心,攝心故如實知,如實知故得厭,得厭故離欲,離欲故得解脫,得解脫果報得涅槃——是名「得今世果」。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藥禁忌;行者自念:「我若不隨禁忌,三寶於我為無所益。又如導師指示好道,行者不用,導師無咎,以是故我應念戒。」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是戒,一切善法之所住處;譬如百穀藥木,依地而生。持戒清淨,能生長諸深禪定、實相智慧;亦是出家人之初門,一切出家人之所依仗,到涅槃之初因緣。如說:「持戒故心不悔,乃至得解脫涅槃。」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行者念清淨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戒,自在戒,不著戒,智者所讚戒。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如自在人無所繫屬,持是淨戒,不為愛結所拘,是為「自在戒」。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於戒不生愛、慢等諸結使,知戒實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雖得蒙赦,而復為金鎖所繫。人為恩愛煩惱所繫,如在牢獄;雖得出家,愛著禁戒,如著金鎖。行者若知戒是無漏因緣而不生著,是則解脫,無所繫縛,是名「不著戒」。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二》

汝諸眾生,當學持戒!持戒之德,拔三惡趣及人中下賤,令得天、人尊貴,乃至佛道。戒為一切眾生眾樂根本,譬如大藏出諸珍寶。戒為大護,能滅眾怖,譬如大軍破賊。戒為莊嚴,如著瓔珞。戒為大船,能度生死巨海。戒為大乘,能致重寶,至涅槃城。戒為良藥,能破結病。戒為善知識,世世隨逐,不相遠離,令心安隱;譬如穿井,已見濕泥,喜慶自歡,無復憂患。戒能成就利益諸行,譬如父母長育眾子。戒為智梯,能入無漏。戒能驚怖諸結,譬如師子能令群獸攝伏。戒為一切諸德之根、出家之要。修淨戒者,所願隨意,譬如如意珠應念時得。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

初發心菩薩行六波羅蜜,以六惡雜行故,六波羅蜜不增長;不增長故不疾得道。今知諸法相,拔是六惡法根本。所以者何?菩薩知布施為善,慳心不善,能墮餓鬼貧窮中。知慳貪如是,自惜其身、著世間樂故,還生慳心。是菩薩輕物能施,重物不能;外物能,內物不能。以著我、著受者,以取相著財物,以是故破檀波羅蜜,雖有所施而不清淨。是菩薩行空相應故,不見我,亦不見世間樂,云何生著而破檀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