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放生交易現場:故意補獵篇


生死妄想自他均妄

幾年下來很少打妄想打到出包失手,這妄想因緣很特殊。

正當放生爭議未定時,路邊自稱六十來歲的老者向我兜售困在廉價塑膠網內的三對成鳥,開門見山要求我付費買去放生。專業到會自動澄清非保育類鳥類,只是打獵被捉的野鳥。

追問之下,老者祭出這段「故事」:

鳥不是他捉的,是他的原住民老朋友在中台灣捉了請他在北台灣代售,他無法「供養」法師「放生」,必須交貨收款才能向朋友交待。

再追問下去,「故事」加倍不堪:

老朋友是中部泰雅族族人。年紀大,酗酒,失業,生病,為了生活只好上山打獵抓動物出售維生。「叫他戒酒,改行。」「好好好,我再跟他講!」

「故事」版本與我二十年前開始聽聞的多數版本一模一樣:野生動物本來好好地住在大自然,人類為交易獲利(尤其主攻經常性放生交易)而故意補捉、帶離原生地出售給外地人。至於另一種與本事件無涉的常態版本也一樣不堪:人類為口腹之慾故意養殖大量經濟動物,人工蓄養者或食品業物流其他環節中介人利用宗教信眾的慈悲大量出售基於被屠殺食用的目的而故意大量繁殖的動物,形成打不破的放生交易惡性循環。有市場、有營利就有量產、有補獵……

因果在這裏很細微。一般宗教取向的理解是養、賣、殺、食、獵的人背他的因果,喜歡放生的佛子認為放多少算慈悲救護多少是自己的因果。至於一般非宗教取向的因果邏輯則是宗教信徒長期的買受放生行為才是「因」,因為佛弟子建立人工的放生市場才反向鼓勵或擴大上游的養、賣、殺、食、獵等故意傷生害生行為等「果」。

我能做到若無其事無人知曉第一線遇上不當放生交易現場(當場有個老主顧出手一千二買一對,賣者急忙向我解釋玩家愛玩鳥、玩夠就放生,是熟識的老客戶)的心理衝擊,完全看不出情緖沉重,但是做不到讓事件銷空正常度日不出包。

這個就叫功夫不夠;菩薩道路遙。

沒有留言: